三年专注伺服电动缸研发制造 大推力电动缸设计\制作\安装一条龙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17328324199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动缸知识

军科民用航天技术如何跨越市场化“鸿沟”?

时间:2024-04-13 19:14:28 作者: 江南体育最新赛事消息 点击:1次

的介绍:

  

  4月24日是中国首个国家航天日。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以下简称“八院”)首届“领航者”职工创新创意大赛决赛在华东师范大学如火如荼地展开。10个八院项目激烈角逐,“智能交通车道识别队列长度检测雷达” 、 “自适应管道内移动检测机器人”和“3C产品电子散热用超薄热管的研制开发应用”三个项目最终赢得大赛“金种子”奖。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中国变成全球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今年,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预计2020年左右发射第一颗火星探测卫星,并建成自己的空间站。46年来,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成果显著。

  而在今天的决赛现场,航天技术以另一种姿态吸睛无数:将“高大上”的航天技术“嫁接”到民用领域,军科民用,军民融合。

  802所的“智能交通检测雷达”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传统的交通检测雷达只能检测单车道,检测距离短,而且受环境影响很大。而802所研制的毫米波雷达,采用航天军用雷达技术,可以全天时实时监测1-5条车道,覆盖距离达到1公里,且不受环境影响。

  “通过监测,所有车辆的距离、速度、流量、道路占有率及异常事件被精确识别,并上传云端智能分析,迅速将路况和行驶建议反馈给司机,以免发生道路拥堵甚至车祸。”该项目负责人王磊磊介绍说,“采用这种智能雷达,今年清明节高速上的重大连环车祸可完全避免。”

  除了军用雷达技术,航天产业的众多前沿技术在制造业、民生领域都有着非常大的实用和经济价值。

  据悉,目前航天相关应用技术及服务产业,已连续十年维持在百分之二十的增速以上。

  纵观参赛团队,不难发现小组成员十分年轻,而且其中技术人员居多。以来自八院八部的飞鹰团队为例,他们的参赛项目是以导弹精确制导技术为基础的“无人机视觉避障系统”。团队由4名博士和2名硕士组成,涵盖飞行器总体、制导探测等专业,平均岁数32岁,最大的35岁,最小的只有29岁。这样一个团队,在技术探讨研究上“不成问题”,但在具体市场化操作上却有些捉襟见肘。

  从技术走向产品的路上,如何与需求乃至渠道对接,实现航天技术的市场化,一直是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803所的“大推力高频响的伺服电动缸”项目团队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从单品上来讲,他们研制的伺服电动缸在技术和质量上是不输日本和欧美同种类型的产品,但由于团队规模小,没办法做到量产化,再加上前期市场化操作不足,所以国内80%的市场占有率仍被国外企业瓜分。

  如何从这一困境突围?“转头看民用,市场更广”,一位年轻的参赛者现场喊出这一口号。大赛评委及投资人认为,军民融合应该强化团队市场人才,在商业模式上多下功夫。“一个团队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总想从上游一直做到下游,不然很快就会被对手赶超。”针对“大推力高频响的伺服电动缸”项目,投资人提供这样的思路:既然量产跟不上,那就干脆不要参与资本和市场化,弱化产品生产,增强解决方案能力,为国内伺服电动缸制造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让他们去和国外公司竞争,因为很多国内制造商在生产的基本工艺上不输国外企业。

  无独有偶,805所“基于ROS平台的低成本智能服务机器人”和航天机电“智能光伏空气监控净化系统”等项目,积累了航天多年的先进的技术积累,可以说在技术和发展趋势上可圈可点,但投资人仍然从“功能太复杂、忽略消费者心理”等方面提出不少建议。“老人能否操作复杂机器人?尖角零件是否会磕伤老人?空气净化器功能过多是不是真的实用?”这些都是产品市场化过程中十分细微、但又绝不可绕过的问题。投资人建议,要站在消费的人的角度,进一步探索消费者需求和用户习惯,解决市场痛点。

  在推进航天技术项目产业化的道路上,八院工会在助推军民融合战略落地和职工成长成才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发挥群众组织优势,采取多种途径点燃职工个体和团队创新创造的“星星之火”。

  去年9月,八院805所成立了中国首家航天特色的“星天地”创客空间,助力航天技术创新,探索运营模式。大赛上,院工会与创客星球、盘古创业和“星天地”创客空间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协议,为航天和社会融合资源对接创下良好开端。

  八院工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要致力于做好职工创新创业的“最前一公里”,让更多优秀的项目创意从职工手中产生。今后,八院将更多地以职工创新活动为载体,广泛邀请社会投资人参与,加大社会各界的合作,以促进项目孵化为出发点,以助推项目产业化为目标,促进职工创新体系建设,有效推动军民融合战略实施。